園林景觀的構成:
一、 內在因素
1、內在因素,主要指道路紅線以內的東西,按其功能,以人為本;
“以人為本”的理念就是充分考慮人類的基本需求與行為特征,尊重人格、善解人性園林藝術為人服務。
2、審美性的:街道樹、花壇、噴泉、雕塑等戶外藝術品,地面藝術鋪裝等;
東方人;講“天人合一”、“陰陽五行”。西方人;講“烏托邦”、“田園城市”他們都體現了人與自然共存、共榮的哲學思想。
3、心里感知:形、色、聲、光、味;
是人類審美心理感知的物理因素,尤其是“形”最為重要,它是人類對萬物的視覺要素?!耙孕沃苿佟弊钅芨腥救?。景觀在很大程度也靠色彩構成,也是創造民族性、地方性和時代性的前提。
二、外在因素,
1、主要是指背景建筑,建筑是形成道路空間最重要的因素之一,道路兩側建筑的構成形式、物質功能、視覺印象以及社會職能,決定著園林景觀的空間特點;同時,建筑的形式與結構代表著一種理念與精神,無聲地陶冶著人們的情操,園林景觀其風格和建筑的形式相吻合。
2、建筑空間構成與園林景觀的空間構成有所不同,建筑設計者多以邊界空間為基準,而環境藝術設計是以邊界限定場所為基準。以行為科學分析表明:有三個基本尺度將園林景觀空間場所劃分三種基本類型; A\B\C
A、20M—25M的視距,是設計景觀“空間感”的適度。
B、110M的視距是設計景觀的“廣場尺度”。超過110M以外空間才能有廣闊感。
C、390M左右是設計景觀的“領域感”的尺度,設計者要想創造宏偉、深遠感,應采用這個尺度。
三、景觀的營造
1. 滿足景觀主要功能原則。景觀綠化主要功能是庇蔭、濾塵、減弱噪聲、改善道路沿線的環境質量和美化城市。景觀空間是提供人們生活、工作、休息、相互往來與交流,在動態的過程中觀賞道路兩旁的景觀,產生了不同行為規律下的不同視覺特點。我們在設計景觀時,須充分考慮了人們的習慣的視覺特點,提高視覺質量,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。在具體的設計中,應以不遮擋視線為標準,同時又能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。應種植大灌木或小喬木, 景觀綠化重要的功能是遮蔭、降溫。四季的變化使植物的外觀形態隨著發生變化,尤其是落葉植物。炎炎夏日下,行人需要一個宜人的環境,濃郁的綠蔭能使人感到絲絲清涼,煩躁的心情可以得到舒緩,當葉落的時候,冬日和煦的陽光帶來幾分暖意。所以說,植物不同的習 性奉獻給人們的不僅是視覺、嗅覺上的享受,還有心靈的慰藉。
2. 景觀綠化的生態原則。生態是物種與物種之間的協調關系,是景觀的靈魂。它要求植物的多層次配置,喬灌花、喬灌草的結合,分隔豎向的空間,創造植物群落的整體美。因此,在景觀設計中,注重這一生態景觀的體現。植物配置講求層次美、季相美,從而達到最佳的滯塵、降溫、增加濕度、凈化空氣、吸收噪音,美化環境的作用。設計中這一原則的運用應當是尤為重要的,因為這切實的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。景觀綠化設計要有長遠觀點,綠化樹木不應經常更換、移植。
3. 科學性與藝術性原則。既要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態習性上的統一,又要通過藝術的構圖原理體現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,即符合繪畫藝術和造園藝術的統一,調和,均衡和韻律的四大原則。因此在配置植物上應考慮四季常綠,體現出春夏秋冬美的特點。以一種復現的節奏感來形成一種韻律,達到心境的平和的景觀要求。形成動態綠化景觀,要求花紋簡潔明快、層次分明,色彩豐富,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。的良好感覺。
4. 因地制宜,適地適樹原則。根據本地區氣候、栽植地的小氣候和地下環境條件選擇適于在該地生長的樹木,以利于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,抗御自然災害,保持較穩定的綠化成果。選擇適應性強、生長強健、管理粗放的植物。例如,行道樹樹種選擇的一般標準:1.樹冠冠幅大、枝葉密;2.抗性強,耐瘠薄土壤、耐寒、耐旱;3.壽命長;4.深根性;5.病蟲害少;6.耐修剪;7.落果少,或沒有飛絮;8.發芽早、落葉晚。公路綠化帶采用大手筆、大色塊手法,植觀花、觀果、觀葉植物,適應不同車速的不同綠化帶,空間上采用層次種植,平面上簡潔有序,線條流暢,強調整體性、導向性和圖案性,形成舒展、開敞、明快的風貌。選擇多種植物創造不同氛圍,體現植物生長的多樣性和植物的層次性與季相性。
四、道路/居民區景觀綠化應該注意的問題
(一)認真調查道路的周圍環境和立地條件, 地下管網、架空線路為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。調查的指標有:周 圍 綠化現狀(綠化的布局、樹種及長勢)、土壤理化性質和大型公共場所。 在埋有地下管網的地段上不要栽植大型喬灌木,結果使植物生長勢減弱,甚至因根系無法伸展,吸取不到所需養分而死亡;在有架空電線的下面不要栽植大型喬木,影響美化效果,更嚴重的是大風季節,因疏枝不及時造成線路中斷,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危害。
(二)仔細分析,合理規劃。不要片面強調綠化,忽視道路的交通功能。在人行道上栽植樹型不緊湊的灌木,影響步行或騎車;在較窄的分車帶上密植大量的喬灌木,阻擋了行車視線。 道路綠化包括行道樹、分車帶、中心環島和林蔭帶四個組成部分,為充分體現城市的美觀大方,不同的道路或同一條道路的不同地段要各有特色。綠化規劃在與周圍環境協調的同時,四個組成部分的布局和植物品種的選擇應密切配合,做到景色的相對統一。
1、行道樹以冠大蔭濃的喬木為主,側重落葉類,夏季可遮蔭,冬季可為行人提供天然日光浴。間距5~8米,在有架空線地段,應選擇耐修剪的中等株形樹種。
2、分車帶是道路綠化的重點。應結合自身寬度、所處車道性質及有無地下管線進行規劃。位于快車道之間的分車帶,以草坪和宿根花卉為主,適當配以小型花灌木。位于快、慢車道之間的分車帶,寬度為2米以下或有地下管網的,以草坪和宿根花卉為主;寬度在2~4米且無地下管網的,可采用灌草結合的方式,做靈活多樣的大色塊規劃設計;寬度為4米以上且無地下管網的,除灌草結合外,還可配以小型喬木。
3、中心環島地處道路交叉點,目的是疏導交通,要求綠化高度在0.7米以下,為使司機和行人能準確地觀察到周圍環境的變化,可采用小喬木和灌木、花、草結合的方式進行各種幾何圖案或變形設計。
4、林蔭帶以方便居民步行或游憩為前提,參照公園、游園、街頭綠地進行喬、灌、草、花的合理優化配置不要盲目選用外來植物品種。只顧眼前效果,不考慮長遠利益。選用未經引種馴化的外來植物品種,結果因不適應當地生態環境而逐漸死亡。不但造成經濟損失,而且影響綠化的整體效果。同時,可布置少量的園林設施,如園路、花架、花壇、園桌、園凳、宣傳欄等。
優美的城市環境,宜人的道路綠化是人們對一個地區、一個城市印象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精工細琢的園林式的道路綠化是自然景觀的提煉和再現,不要設計形式單調且過于封閉。主次干道千篇一律,沒有特色,沒有創新,缺乏生機與活力。分車帶兩側欄桿過高,顯得道路擁擠,影響市容。居民所居住區的景觀要藝術與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再創造,在視覺上;姿態美、意境美、蘊含著文化與藝術的融合,使人感到親切、舒適、具有生命力。